艺评|新视野,新观念,新突破——评纪实电影
米爸爸在吃饭时说到自己的身体健康时表明:对自己负责就是对别人负责;父母在家没事,孩子在外工作就放心,否则就分心,工作打不起精神,因此自己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这一意识就超越了农村传统意义以长辈为中心、以晚辈的无条件付出使长辈幸福的孝道文化。球岔村妇女在种田时,已经不是在忍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煎熬,而是一边劳动,一边唱着电影《上甘玲》中的优美插曲“一条大河波浪宽”,以及意气豪迈的山歌:“叫我唱歌就唱歌,叫我扒船就下河,唱歌我不怕您歌师傅,扒船不怕烂岩头”,体现出当下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已经显著提高的中国内地农村妇女新的精神面貌。
其四,该片以精品意识精心打造,增强了艺术性与观赏性。
五月初七,到了铺市镇赶集日,传统龙舟赛正式开始。这天早晨,红旗、白旗、黄旗队的五色龙舟不约而同出现在江面,云集在龙舟观礼台周围整装待发。三声炮响后,龙舟在众人的欢呼声中缓缓下水。赛前是龙舟游江,数十支龙舟彩旗飞舞,绕圈漫游,以展示各自的阵容。比赛开始后,龙舟在江面奋力拼搏,两岸的观望族、啦啦队心急如焚,拼命助威。决出胜负后,获胜的龙舟靠岸休息,属于自己一方的村民涌向船边,将饮料、香烟发给扒船手以示嘉勉。最后是所有健儿们酒足饭饱后总结胜利经验与失败教训,赛事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赛龙舟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后来端午节的主要民俗活动,如划龙舟、包粽子则都与纪念屈原有关,因为屈原身上折射出华夏儿女最宝贵的民族性格—光明磊落,热爱祖国。同时,经过上千年的演变,端午节赛龙舟还被注入了辟邪纳吉、团圆喜庆、风调雨顺、清泰一方等文化内涵,正如一首湘西民谣中所描述的:五月里来是端阳,龙舟花鼓闹沅江,祈求上天赐瑞气人山人海年年旺。龙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回家,扒龙舟》通过全面深入地挖掘与展示湘西赛龙舟的风俗,对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积极作用。
其三,该片以细致的笔触展现湘西扒龙舟这一文化习俗,对于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这虽然仅仅是短短十来天的活动,但对村中老人而言,扒龙舟是从古至今的传统,是村庄实力的展示,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对那些从全国各地克服种种困难赶来参加龙舟节盛典的异乡游子,是他们与故乡和童年、少年再次相遇的契机,是他们以新一代传人的身份在本村崭露头角的宣言,同时也是他们思乡情结的释放。
虽然《回家,扒龙舟》表现了异乡游子的乡愁,但是影片的基调明亮、昂扬,观众感受到不是惆怅与沮丧,而是喜悦与振奋,汲取的是积极向上的力量,原因就在于这些影片以崭新的视野与观念,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村新貌与农民思想观念的新变化。
二是闲笔不闲。该片聚焦的是龙舟赛事,但是影片有多处闲笔,如航拍镜头中湘西的绿水青山;米承华在田间耕地、闲聊;米家儿子围绕孩子的学习展开讨论;米妈娘儿三人在地里种香瓜;米爸爸与孩子一起摘枇杷;鸭、鹅在庭院、稻田等地悠然迈步;乡间妇女伴着音乐翩翩起舞;孩子在田间、村头嬉戏等。这些场景虽然貌似与龙舟赛事无关,但实际上为凸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渲染情绪,烘托气氛,丰富故事元素,增强观赏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部优秀作品必须达到认识、教育、审美功能的统一,虽然纪实电影的主要功能是认识社会万象,并且通过素材的选择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从而引导观众,但影片是否能吸引观众,做到寓教于乐,同样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在大银幕上放映、时长相当于一部故事片的纪实电影来说更是如此。《回家,扒龙舟》长达105钟,但始终能吸引观众,与其在艺术表现上的精心处理很有关系。这主要体现在:
一是喝酒者不能上船;二是不会游泳的不能上船;三是身有疾病的不能上船;四是不服从安排的不能上船。
影片中有多处场景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在米家父子关于学习与高考的对话中,父亲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勤奋努力,争取考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优秀大学,这就表明了已经走出乡村的农民再也不是仅仅考虑子女的基本生存,而是有着更高的心气与追求。
文章来源:《新视野》 网址: http://www.xinshiyezz.cn/zonghexinwen/2022/0803/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