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新视野,新观念,新突破——评纪实电影(2)
该片在展示沅江的龙舟赛事从筹备到举办的整个过程中,还细致地展现了龙舟队祭拜菩萨的一整套仪式。一位老者向前来请教的米承华详尽地介绍了从猪头、雄鸡、鲤鱼、斋叶(茶叶)、果供等供品到旗手、鼓手在祭拜菩萨时的角色分配,然后是这位老者领诵”保佑扒潮弟子人人来得千金,个个取得平安”的祝词,最后是敲钟、抡鼓、放鞭炮。关于赛龙舟,一般人们知道的就是与屈原投河有关,但对赛龙舟的一整套操作流程并不了解,该片的详细描述,对多数观众来说起到了知识普及的作用,对后人更好地传承赛龙舟的习俗也大有裨益。
(赵建中)
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上,纪实电影在影院放映并不多。《回家,扒龙舟》的成功拍摄与上映,值得庆贺。纵观世界电影史,伊文思、安东尼奥尼、牛山纯一、小山绅介都曾经以自己的纪录片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许多优秀的纪实电影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对社会矛盾的尖锐揭露、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在认识生活,传达新知,鞭挞假恶丑,弘扬真善美上体现出永恒的意义与价值。米子在自己的电影从业生涯中,一直十分注重纪实电影的创作并有所成就,期待她在未来的岁月中,不断有新的拓展,新的超越。
恩格斯在1859年5月18日在《斐·拉斐尔》的信中曾称赞过莎士比亚剧作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亨利四世》一剧中的福斯塔夫是一个破落骑士,他一方面是贵族,和上层有联系;一方面又是破落的贵族,和下层有联系。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为人物性格刻画和主题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不仅大大丰富了剧情,而且大大深化了主题思想。恩格斯称赞莎剧中“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就是希望作家们以莎士比亚为榜样,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再现生活,塑造典型。《回家,扒龙舟》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用新的视野、新的观念,反映了当前中国农村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于该片穿插了对扒龙舟仪式的完整描述,该片体现出在影视人类学上作出的贡献。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研究与电影研究的交叉学科,主要是综合运用人类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和影视学的表现手段,对人类文化进行观察、研究、记录、展示和诠释,其载体包括照片、电影胶片、录像音像制品等,而纪实电影则是重要的表现手段。纪实电影在日本又被成为称为“文化电影”,并受到高度重视,日本具有悠久历史与广泛社会影响的电影刊物《电影旬报》每一期都会有介绍“文化电影”的专题栏目。该片的创作实践,可以作为一个成功的范例。
四是富有张力。影片的高潮无疑就是扒龙舟的场景。2019年端午,沅江上四十四支龙舟队伍激流横渡,近万青壮年从全国各地赶回,数十万人来到浦市古镇现场观摩这场声势浩大的龙舟赛。只见沅江岸边,人头攒动,群情振奋;在宽阔的江面上,色彩鲜艳的龙舟激流横渡,极速冲刺,浪花四溅,扒船手激情迸发,声振云天。看着大银幕呈现的这一壮观场面,观众们不由自主地就会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也加入了龙舟赛手队伍,一起激情澎湃,破浪前行。此外,该场面带有鼓点节奏的音效也处理得很好,大大增强了影片画面的张力。
其二,该片以崭新的视野与观念,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新貌与农民思想观念的新变化。
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攻坚战收官以后,中央开始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回家,扒龙舟》不仅聚焦扒龙舟的赛事,反映异乡人对家乡的眷恋,而且从多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村新貌,这对进一步提振农民改变家乡面貌的信心,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变革,推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很有促进作用。
三是详略得当。作为一部影院长片,该片涉及的人物与事件很多,但是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比如影片有些场景一带而过,有的却非常详尽,比如影片在回乡这一环节中,对蛐蛐熊卫海向老板请假回家扒龙舟的这一过程的描写就十分完整。这一场景不论是作为常态表现,还是出于设计,都呈现得恰到好处,很有纪录片的质感,也很有戏剧性。这样的处理方式令人想到由阿贝尔·冈斯导演的法国影片《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该片艺术表现的一大特色就是用大量篇幅表现战争爆发前的欧洲形势与双方的外交斡旋,而对战争场面的展示却并不多。
文章来源:《新视野》 网址: http://www.xinshiyezz.cn/zonghexinwen/2022/0803/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