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新视野,新观念,新突破——评纪实电影(3)
在谈到拍摄该片的初衷时,米子说,“我虽然不能扒龙舟,但我想通过这部电影,记录下我的家乡,记录下在这片水土上生活的人们。我们没有去刻意演或者排练,就是很自然地记录下来,这就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和故事。”表现游子对故土的情感可以有许多切入点,而对来自湖南湘西的米子来说,聚焦2019年沅江端午节扒龙舟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就在这个节日,近万名青壮年从全国各地赶回,几十支龙舟队伍激流横渡,数十万人来到沅江两岸观摩助威。
一是脉络清晰。该片的叙事以米承华的视角展开,以纪实的方式,按照线性时间顺序,分为从异地回家乡、筹措物资装备、参赛动员、龙舟赛庆典与尾声几个部分,并着重讲述了龙舟打造、伏波宫祭祀、赛事庆典等过程。该片的人物来自四面八方,而且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虽然人物与事件众多,但影片从容不迫,娓娓道来,故事的发展脉络清晰,有条不紊,让观众不知不觉地渐入佳境。
影片用细致的笔触展示了沅江赛龙舟的完整过程。龙舟按传统风俗于五月初一下水,下水前先到伏波宫内敬神祭拜,下水后再划回伏波宫庙前的河面参神,然后开始训练。决定胜败的关键人物是一旗二鼓三艄公。训练的基本要求是旗手能正确指挥,鼓手能掌握节奏,艄公能不偏方向,扒船手能按鼓点疾速划行。对扒船手的要求则有四不准:
《回家,扒龙舟》海报
影片有多次提及扒龙舟时要注意安全,村支书甚至于在动员会上说“安全第一,比赛第二”,同时,球岔村龙舟队的组织者为了免除龙舟参赛者的后顾之忧,还为所有队员买了保险,这就表明“以人为本‘'的理念已在农村深入人心,同时农民也掌握了先进有效的人身安全的保障手段。影片中还有一个场景是在动员会以后,赛事组织者要求龙舟队员将拆下的服装包装收拾干净,扔进垃圾桶。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反映了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正在提高。
1976年,美国出版了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的一部家史小说《根》。该小说追溯到他六代以上的祖先昆塔·肯特----一个从非洲西海岸被白人贩子贩卖到北美当奴隶的黑人,在非洲时的自由人生活及到北美后的遭遇,一问世就成为脍炙人口的畅销书。1980年代,中国也兴起了“寻根文学”。这就说明,乡愁与寻根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与共通情感。
正因为如此,目前很需要《回家,扒龙舟》这样的影片来记录异乡游子的来处,以慰藉他们的乡愁,助力他们寻找精神归属。近年来,以创作者自身家庭为表现对象的纪录片如《四个春天》《吉祥如意》等片的出现,原因也在于此。这些影片通过表现在都市扎根又总是有漂泊感的人再次与故土、故人发生联系的故事,使他们找到精神的抚慰、归属与凝聚,找到继续奋斗、前行的力量,因此十分具有时代意义。
据报道,《回家,扒龙舟》于2022年6月5日在深圳点映时,有不少湖南籍影迷专程带着老人、孩子前来观赏这部湖南方言电影,由此追忆年轻时亲历龙舟节现场的点点滴滴,同时也让孩子对家乡的传统节日和文化留下印象。这种对故乡的集体回望,表明了异乡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00:00 / 02:28自动x1
影片最后是米承华等人告别家乡返回都市。他们许愿退休之后还要回到村庄,种几亩田,栽几棵树;还许愿来年再相会,继续一起扒龙舟。这就意味着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故乡越来越成为异乡游子的精神安抚之地。
《回家,扒龙舟》取材于米子的故乡。米子说:这是自己送给家乡、家族和个人青春记忆的一份独特礼物。在米子看来,每一位在外打拼的游子心里都珍藏着自己的故乡。故乡的面貌虽然会随着时光流逝而变化,但心底里的那份情感,却一直不会消退,只是被安放在某个地方,在某一个情绪的沸点,就会瞬间被激活出来。
其一,该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表现异乡游子对故土的情感,起到了精神抚慰与凝聚的作用。
虽然米子曾经拍过《樱桃》《甜心巧克力》等故事片,但她对纪实电影、纪录片一直情有独钟,也因此获得过两次奥斯卡的最佳纪录短片的殊荣。三年来,米子率领她的创作团队克服疫情带来的种种困难,又执导了纪实电影《回家,扒龙舟》。由于米子具有丰富的纪实电影创作经验、大城市的生活历练、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与农民当下生存生态的深切关注与思考,并以新的视野、新的观念投入拍摄,因此使得该片在中国纪实电影创作中,取得了新的突破。
文章来源:《新视野》 网址: http://www.xinshiyezz.cn/zonghexinwen/2022/0803/538.html